开启辅助访问 购买速递币 快速注册 找回密码 切换风格

科研速递论坛

590

主题

8

好友

10

积分

炉火纯青

Rank: 4

科研币
45
速递币
753
娱乐币
165
文献值
7
资源值
40
贡献值
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15:2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small 于 2012-11-17 19:12 编辑

介孔材料第一牛人,赵东元院士

课题组主页:
http://www.mesogroup.fudan.edu.cn/

590

主题

8

好友

10

积分

炉火纯青

Rank: 4

科研币
45
速递币
753
娱乐币
165
文献值
7
资源值
40
贡献值
16
沙发
发表于 2012-11-17 15:59:11 |只看该作者
院士信息

物理化学家。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1963年6月生于辽宁沈阳,籍贯河北卢龙。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87年、1990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现任《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介孔材料合成和合成机理的物理化学及其催化的研究。发明了SBA-15等介孔材料。采用三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通过调节嵌段共聚物的疏水和亲水的比例,合成了17种三维孔穴结构的、大孔径的、立方相的介孔分子筛。提出了单元分步组装机理,将无机介孔材料的合成扩展到有机组成体系。提出了“酸碱对”理论,合成了一系列介孔材料。提出了热处理和提高孔壁的交联度的方法,改进了介孔分子筛的水热稳定性和表面酸性。曾获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年杜邦青年教授奖等多项奖励。

590

主题

8

好友

10

积分

炉火纯青

Rank: 4

科研币
45
速递币
753
娱乐币
165
文献值
7
资源值
40
贡献值
16
板凳
发表于 2012-11-17 16:01:52 |只看该作者
small 发表于 2012-11-17 15:59
院士信息

物理化学家。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1963年6月生于辽宁沈阳,籍贯河北卢龙。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 ...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记新当选院士赵东元

今年44岁的我校化学系赵东元教授是此次新当选的三位上海院士之一,在复旦任职以来,一直活跃在介孔分子筛合成与结构研究的前沿。

自1998年在复旦任职以来,赵东元教授共发表SCI论文190余篇,获得了多项奖励和荣誉,如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其工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赞誉。2002年他被Adv. Mater.杂志评为15年中48位引用率最高的顶级作者之一,国际ISI Web of Science公司将他列为近十年100名论文引用率最高的化学家之一,研究结果曾被《自然》、《材料化学》等国际权威杂志进行了封面报道。赵东元教授不仅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同时他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多次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对于当选为院士,赵东元表现得谦虚而淡然。“当选院士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意味着我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科研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创新。”

赵东元认为要做出好的科研成果,和一个好的科研环境是分不开的,他非常感谢复旦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赵东元真诚地表示,“这次能当选院士,我很感谢复旦对我的培养,是她给了我一支优秀的团队和一流的学术氛围。”他回国后创造了17种新型介孔分子筛结构,都是以复旦大学(FDU系列)命名的。

“我是个造孔之人”

作为催化剂的介孔材料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崭新材料体系,分为金属介孔材料(即常说的泡沫金属)和非金属介孔材料(如泡沫塑料和介孔玻璃等),其显著特点是具有规则排列、大小可调的孔道结构及高的比表面积和大的吸附容量,在大分子催化、吸附与分离、纳米组装及生物化学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就是一个造孔之人,”赵东元笑称。多年从事介孔材料研究,赵东元在介孔分子筛合成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造了17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新型介孔分子筛结构(FDU系列),这些新型介孔材料已经进行了公斤级生产,为国内外研究单位提供试剂,并将新型介孔材料用于加氢裂化、HPLC的担体分离蛋白质、用于固定化酶和生物玻璃补骨材料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推动介孔材料的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

材料的形貌可以直接影响其应用,因此控制介孔材料的形貌具有重要意义。赵东元利用控制界面张力调变介孔材料形貌的方法,提出了介孔材料合成中的“盐效应”概念,成功地制备了一系列形貌规整的大孔径孔球、膜、纤维、介孔单晶、单片、空心球、珊瑚、面包圈状、多级有序的介孔结构材料,最近又制备了具有手征性的螺旋状介孔氧化硅材料,提出了表面积降低是产生螺旋的驱动力之一的思想,为介孔材料向实用化方向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我真觉得搞科研挺累,脑子没有休息的时候。可是,我就喜欢这个。”说起自己的研究,赵东元显得很来劲。在他看来,任何物体都能成为制备原料,“只要我看到什么,我都会去考虑如何在其上打孔,利用此类物质制备另一种新型多孔材料。”赵东元话中满是幽默。

痴迷和坚持——从“丑小鸭”到院士

赵东元“自爆”自己高中时偏科严重,大学时成绩也并不理想,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

他表示,对化学的痴迷和坚持是他成功的“秘诀”。大学期间,“凡是能在图书馆借到的书我全部看了一遍,特别是关于有机化学的书,可以说对化学的偏爱是我得以成功的前提。”

刚回国时,赵东元几乎每周工作80小时,为了灵光一闪的实验想法,常连续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赵东元觉得作为科研人员,学术研究就是自己的生命。他有很多头衔,常常“杂务”缠身,可他选择活动有一个标准:只有能给科研带来帮助的才去。“国际学术研讨我一定去,教书我也一定去,这都能让我长智慧。”他总是抓住机会吸收别人好的想法,从而保持自己思想的鲜活。

对于自己取得的斐然成绩,赵东元认为,“我其实谈不上什么远大理想、远大抱负,我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每天像小蚂蚁一样的工作,日积月累后,你就能得到丰厚的收获。我每天都会制定计划,并尽量去完成。”他一直教育他的学生们,如果不能专著于科学研究的话,是一定不会成功的,所以一定要不怕清贫、不怕辛苦,持之以恒,不断追求自己的信念。

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

赵东元主张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为任何人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则长于理论。教师在指导研究生的时候只有充分考虑到和发挥学生自己的特点,才能做得好。

赵东元非常鼓励学术上的探讨和交流。我校第一届“校长奖”获得者田博之是赵东元教授指导的学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三年期间,田博之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8篇SCI论文,部分还发表在了化学顶尖杂志。“他的特点也很明显,很开放,经常和我交流,探讨科研问题。有些同学往往在试验结果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有些气馁,不想和别人交流、展示,可是,如果你不和别人交流就永远也找不到实验失败的原因。”赵东元教授道。

尽管工作繁忙,赵东元仍坚持每年都给本科生上《基础化学》。“我要从本科起就培养学生,将来我的学生们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赵院士笑着说。每天晚上他还要回到实验室和研究生交流,对他们进行指导。如果出国或在外地开会,则会通过打电话、写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答疑和指导。“赵教授给我们看的文献自己必然是看过的。他给学生改论文或者指导实验非常认真,我们的论文他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改过来的,要达到他要求的水准之后才准投稿。每周我们都会汇报工作状况,他会根据各人的研究结果单独辅导,”赵东元的学生们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发布主题 !fastreply!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Translate Forum into English|QQ群:821993|Archiver|手机版|申请友链| 科研速递论坛

GMT+8, 2024-5-7 12:35 , Processed in 0.075904 second(s), 24 queries .

© 2012-2099 www.expaper.cn

!fastreply! 回顶部 !return_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