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购买速递币 快速注册 找回密码 切换风格

科研速递论坛

1451

主题

4

好友

10

积分

炉火纯青

Rank: 4

科研币
38
速递币
799
娱乐币
21318
文献值
251
资源值
0
贡献值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8:31: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巴西是目前全球登革热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正在推行的两项旨在根除登革热病毒的生物技术也许能为其他地区防控登革热提供一些启示。

巴西饱受登革热困扰。2013年全年,巴西登记的登革热感染病例就有150万例,超过600人死亡。今年前8个月,巴西已经记录登革热病例近66万例,其中249人死亡。巴西政府也从未间断对登革热防治工作的重视,今年巴西卫生部向存在疫情的各州和城市政府拨款共计3亿雷亚尔(约合1.2亿美元)用于防治工作。

今年7月,与牛津大学有合作的英国牛津昆虫技术公司在圣保罗州坎皮纳斯市设立了第一个转基因雄蚊培育实验室,希望利用转基因技术控制登革热疫情的传播。

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研究人员向蚊卵内进行DNA显微注射,然后在水中培育蚊卵为幼虫,待幼虫成蛹时,用一种特殊筛子将蛹按性别区分开来,分别饲养,待雄蚊性成熟后将其放归野外。

经过基因改造的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不具有生育能力,且在成熟之前便会死亡,因此会减少整个蚊子种群的数量。科研人员表示,这种方式不仅有效,且不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

据介绍,实验室目前每周可生产200万只经过基因改造的雄蚊,这家公司目前已经获得巴西国家生物安全技术委员会颁发的野外实地试验实施许可。在巴西东北部巴伊亚州进行的试验表明,试验地区的蚊子数量下降了93%之多。

目前,这项技术正在等待巴西国家卫生管理协会授权的商业化推广资质,一旦获得资质,有望从根本上控制登革热疫情的传播。

2010年,美国科研人员发现沃尔巴克氏体菌可能具有抑制埃及伊蚊繁殖的作用。2011年,一项名为“根除登革热,我们的挑战”的国际公益项目开始试用沃尔巴克氏体菌减少登革热病毒传播。该项目已先后在澳大利亚和越南某些地区进行过试验。

今年9月24日,隶属于巴西卫生部的奥斯瓦尔多·克鲁斯基金会在里约热内卢开始了巴西首个实地试验。研究人员在不同地点放生了几箱由实验室培育的感染沃尔巴克氏体菌的蚊子,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每周将会有一万只感染这种细菌的蚊子放生。

科研人员希望,随着人工培育的携带沃尔巴克氏体菌的蚊子逐渐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并与携带登革热病毒的埃及伊蚊交配繁殖,最终,当地绝大多数蚊子种群都会携带沃尔巴克氏体菌,从而达到限制埃及伊蚊种群数量扩大的目的。未来两年,科研人员将对该地区的登革热状况进行跟踪,如果上述方法效果明显,将在巴西更大范围内推广。

巴西项目负责人卢西亚诺·莫雷拉表示,该手段的优势在于:其一,沃尔巴克氏体菌十分常见,在自然界中不难寻找;其二,该技术安全、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另外,该细菌不会在人际传播。

巴西卫生部科学技术处主任安东尼奥·卡洛斯·卡瓦略特别强调了加强对科研项目投资力度以解决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他说:“与直接花在病人治疗方面的费用相比,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寻求解决之道的成本几乎不值一提。也许,只需要政府在疫情治理方面投入资金的1%,科研人员便能研发出一种安全环保、永久性解决登革热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发布主题 !fastreply!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Translate Forum into English|QQ群:821993|Archiver|手机版|申请友链| 科研速递论坛

GMT+8, 2024-6-4 06:40 , Processed in 0.054949 second(s), 26 queries .

© 2012-2099 www.expaper.cn

!fastreply! 回顶部 !return_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