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听数
 - 0
 - 性别
 - 保密
 - 手机
 - 18618157519
 - 听众数
 - 15
 - 最后登录
 - 2020-3-3
 - QQ
  - UID
 - 31486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74
 - 精华
 - 0
 - 在线时间
 - 2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9-5-22
  
 
 
 
  
- 科研币
 - 0 
 - 速递币
 - 926 
 - 娱乐币
 - 1579 
 - 文献值
 - 0 
 - 资源值
 - 0 
 - 贡献值
 - 0 
  
 | 
  
 
一直以来,多数科研申请单位和学术期刊都使用同行审查进行筛选,不过,有些项目申请机构提出了随机盲选的方式。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学基金会)由于申请成功机率低得不具鉴别度,同样高质量的申请件哪个中哪个不中,没什么道理可言。连机构高层都说:“申请成功就如中乐透”。但耗时又费审查资源,却又不像乐透盲选一样省时省力又公平。 
新西兰科学技术创新国家科学挑战赛(SfTI基金)还有健康研究委员会(新西兰卫生委员会)从2015年起施行盲选,健康研究委员会的高级研究资金经理表示,高水平跟低水平的项目很容易区别,但那些中庸的申请件很花时间也难以鉴别高下。德国大众汽车基金会(大众基金会)自2017年实验部分盲选,部分申请依然透过同行审查筛选,其他则从众多符合条件的申请件抽签,这让长期以来学术界的偏见问题得到缓解,也扩大了中选项目的多元性。 
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SNSF)于2016年进行了一次对评估专家偏见的调查,结果指出,相较其他同行评审专家,申请人自己推荐的评审倾向给出较好的评语,评比有将近四倍的差距, SNSF立马停止申请人推荐推荐审阅人制度,并于2019年起在青年科学家的评选上尝试盲选方法。 
有人认为研究项目的审查制度应该要保证研究能力最高的人能够获得补助,而不是齐头式平等;也有学者表示,同行审查制度才能让申请人尽全力撰写申请书,盲选将会造成侥幸心态,认为只要达到基本水平就有机会中选。这将会造成整体申请件的水平降低。 
另一个观点认为,部分盲选制度能使获奖者谦卑,落选人也不用因此灰心丧志,因为运气占有一定的比例,项目申请的目的不只是让研究能力优秀者得到奖助,也应该鼓励勇于创新者。因为擅长研究的人才未必会关注在创新的题目上。国家应保障“具创造知识可能”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科学知识进展在21世纪空前地快速,项目数量的爆增让适合的审查人越来越难求,这是同行审查制度的一大隐忧。学术界是否愿意接受"运气"成为审查过程中一项制度化的因素,以换取缩短时间和节省人力资源,以加速刷新的知识创造? 
 |   
 
- 
总评分: 速递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